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文明时评 > 详情
阅读与家庭
信息来源:蒙自网 | 发布时间:2018-5-16 00:00

高山流水,悠悠的古筝乐声,从茶桌边小音箱里传出,弥漫了整个茶厅。爱人将已烧至90度的白开水,有技巧地冲倒入透明的玻璃杯中,杯中的春茶芽尖,随着滚烫开水的流泻,纷纷浮沉跌宕着。待芽尖们微微静止站立之时,他颇为沉醉地轻嗅茶香、微抿茶汤,惬意地喟叹了一句:“春风解恼诗人鼻,非叶非花自是香。”我打趣他:“看不出来,居然知道杨万里的诗。”他微微一笑:“自从与你一起,见你日日焚香净手,捧读经典,我也耳濡目染,略微多读了几本书罢了。”听他所言,心中不免欣慰些许。
受母亲影响,我自小便喜爱阅读,无论是诗歌、散文,还是小说、杂文都有涉猎。这也为我的语文功课打下了深厚的功底。现在脱离了学生时代的学习压力,阅读的习惯却并未就此消失,反而愈加的坚韧起来。工作、家庭琐事等消磨了我一天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,唯有睡前那段宁静的时光,才是完全属于我的世界。这时,我便会洗净双手,打开护眼台灯,翻开散发着墨香的书本。那字里行间的情愫,莫名地安抚了一整天的疲惫与紧张,凝静了心神,似乎给贫瘠的精神花朵绵绵地浇灌着营养一般。
有的阅读并不是立即能够派上用场的“实用工具”,就像诗歌、散文,或者历史小说等,它并不能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写出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漂亮公文,也不能精确指引我找到办理案件必须的法律法规、司法解释,可以说,它似乎是“无用”的,但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,它们馈赠了我一种敏锐的文学触角——看到文章的时候,能分辨好坏美丑;在写作的过程中,可以文思泉涌;在刚性的法律实施过程中,洞见隐晦的人文情怀。它不是手段,而是思想;它不是枝叶,而是根本。如同苏轼所言:“粗缯大布裹生涯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厚学为本,凝思为纲,阅读它、理解它,它便融入思想意识中,与既有知识融会贯通,成为思考的底色;藏入人格气质里,绵柔悠长地锻造着个性本真。
有的阅读却如武器,需要的时候方可运用。最为浅显的,便是工具书的使用,如《公文写作范文》《法律法规汇编》等等,他们就如同武器,平日必须知晓在哪,号角声起,提上三尺剑锋,便可直捣黄龙。这类书籍便为“标”,重点落于“用”,其用法是否精妙准确,全乎依靠“本”的积累。“标”“本”相佐,知行结合,除却厚积各类知识财富,别无他法。所以,阅读这件事,是没有捷径、无法偷懒的。
阅读之于我而言,除了是一种生活的习惯、知行的必须,还是一种交友的方式。现在不少年轻人已经摈弃了纸质书籍,大多运用手机、kindle、平板电脑等来进行碎片化阅读,认为这样做,可以有效运用零碎时间,然而,我却执拗地认为这些媒介始终只能提供即时通讯、碎片信息、浅度阅读,无法构建系统、深邃的思维空间,这二者的区别,就在于前者得到的是“信息”,而后者得到的是“深思”。很庆幸,作为“保守派”的我,遇到了很多的“同类”,我们坚持着纸质书籍的阅读,几乎每隔一段时间,便会相互交流彼此又买了什么新书,哪本书是如何的好……从我这里,他们借走了法律书籍、诗词美文、科幻小说,从他们那里,我获取了诸如《犯罪心理学》《黑旗:Isis的崛起》《梦的解析》等多个领域的经典之作,我们经常在借还书的时候,相互讨论书中内容,彼此从各自的阅读和实践提出思考意见,这便又一次淬炼了阅读和思考。跨界学习,如此水到渠成。
对于我喜欢阅读的习惯,还有一个直接的好处,便是对于家庭和谐氛围的塑造。由于我经常阅读的关系,爱人耳濡目染,也便开始翻看书籍。我二人一同阅读的时候,能够察觉到四周虽然寂静,却并不寂寞和尴尬,两人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,心头涌现的是淡淡的喜悦,偶尔相互交流一下书中的精彩之处,也算是一种温馨的浪漫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下,年仅一岁半的女儿也会摇摇晃晃地抓着一本英文故事书,一头扎进我怀里撒娇,让我给她读故事。将她抱上膝头,翻开色彩艳丽的英文童话,我耐心地给她讲解书中情节,不时蹦出两句英语,锻炼她的语感,她便调笑地学着我的语气语调,奶声奶气地复读着英文单词……
阅读,如同幽兰,久置于房,不闻其香,却已化于其香。将阅读变为自然,不用刻意强迫自己,阅读便已化为自己的一个部分,化为家庭的一个部分,塑造着更好的自己,孕育着更积极和谐的亲密关系。(通讯员:龙燕 文/图)【蒙自文明网推送】

 

责任编辑:李瑞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