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强国
当前位置: 蒙自新闻网 新闻中心 今日蒙自 查看内容
【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】云南蒙自:深耕文化沃土 彰显文化魅力
来源:   发布:李青   发布时间:2021-1-25 16:44   阅读:9698

蒙自素有“滇南之心”美誉,以中原文化、边地文化、军旅文化、农耕文化及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,展示出它独特的文化禀赋和浓郁的文化气息。蒙自以“崇文尚德•开放包容”的时代精神,向人民、向世界递出“滇南明珠”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蒙自市立足高远、多措并举,在蒙自原有的深厚文化积累上,传承和创新并举,开放和包容并蓄,全力打造具有蒙自影响力的文化标识,其过程无一不展现出“文化蒙自”的魅力。

万亩石榴园 佴斌 摄

在蒙自这片红土地上,历史的印痕斑驳厚重,革命的星火熠熠生辉;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织,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图景。云南省一大会址查尼皮:红色的革命星火传扬至今;西南联大分校旧址:文化先驱在南湖之滨留下的慷慨之歌被传唱;碧色寨:滇越铁路穿境而过,带来了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;“过桥米线之乡”“中国石榴之乡”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,寄托着浓浓的乡愁,它们都是蒙自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文化硕果。

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李星 摄

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熠熠生辉

云南省一大会址查尼皮:革命星火熠熠闪光。1928年10月13日,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蒙自查尼皮召开,从此查尼皮翻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。红色文化的浸染,使查尼皮具有了“中国红色旅游地标”的标识。1983年,查尼皮“省一大”会址被列为蒙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7年4月,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2002年,被列为中组部党员教育示范点。

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王晓梅 摄

多年来蒙自市在会址建设上,坚持将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,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。省、州、市党委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投入4560余万元对会址进行2次较大改扩建。目前,会址已建设形成占地620余亩,以会议旧址、陈列室、党性教育室、竹博园,浮雕墙等为主要设施,集成宣传、教育、学习和旅游观光一体的红色文化革命纪念地。

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,修建后的查尼皮庄严、安详、静谧。陈列馆里陈列着革命先烈的遗照和事迹,展示着有关蒙自地下党活动情况的图片,党代会期间革命先烈使用过的马灯、木桌、条凳等每一物件,都在无声诉说着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风风雨雨。每年建党节、国庆节等重大节日,来自全州、全省的各级党员干部集体到此参观学习,围绕“寻根、对话、感悟、传承”的主线,通过“瞻仰一次革命遗址、重温一次入党誓词、合唱一首国际歌、观看一个专题片、听一堂党课、作一次体会交流”的方式,接受深刻的红色文化洗礼。

查尼皮年均接待参观人数达五万人次左右。通过建立一部手机游云南、数字化提升等,以及微信公众平台、广播电台、电视台等,扩大宣传渠道,吸引参观游客。出版《烽火查尼皮》《云岭红墙》等书籍、拍摄了《光荣的查尼皮》《云岭薪火》《杜涛》等记录短片。

如今的查尼皮,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相辉映,闪烁着璀璨光芒。

西南联大纪念馆:正声弦诵南湖畔。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为保存中国教育与文化的命脉,西南联大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,因昆明校舍不足,文学院、法商学院迁至蒙自办学,合并为“文法学院”,又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。

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蒙自办学期间,联大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,支持帮助地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,广泛传播爱国主义、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,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西南联大校歌传唱至今;闻一多、陈寅恪、朱自清等诸名师的指引如明灯;南湖诗社正声潮涌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经多年打造, 2011年9月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,陈列展览布展面积1100平方米,分为联大历史记、蒙自分校记、联大人才记、联大精神记四个部分八个展厅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已成为蒙自市精神文明建设、社会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。

碧色寨 佴斌 摄

碧色寨:中西文化碰撞的花火。中西文化在碧色寨的碰撞,迸发了云南省的多个第一:第一个电影院,第一个邮局,第一个西式酒店(歌胪士酒店),第一个西餐厅,第一个网球场……碧色寨车站是我国最早的铁路车站之一,对研究滇越铁路史和我国铁路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如今碧色寨片区基本保持通车时的原貌,有历史建筑30余处,当地民居风格独特,有较高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。

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菜市街 杨楠 摄

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1910街区 李汶谦 摄

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,正在打造历史文化公园,按照“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质量”编制特色小镇规划的指导思想,围绕打造“世界名片,滇越铁路活态博物馆”的发展总体定位,以“历史文化+”的文旅融合发展思路,匠心精琢滇越铁路历史文化片区、石头寨历史文化博览片区、1910街区等三大核心片区三大核心片区,修复重整“四街九巷”格局,构建感知百年滇越铁路历史文化、体验地方特色建筑民俗、品味多国异域风情、游赏自然风光及果园采摘、沉浸主题游乐产品五大特色功能组团……碧色寨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醒来。

蒙自过桥米线小镇 佴斌 摄

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绚烂多姿

过桥米线之乡:百年过桥一味乡愁。蒙自新安所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关于“桥之情”的美丽传说深入民心,吸引着四方游客。蒙自把过桥米线传说和过桥米线的文化内涵进行重点打造,赋予“蒙自过桥米线”深厚的文化内涵,充分展现“一个人的盛宴”和“百年过桥终得一味”的文化品味。


歌舞剧《记住乡愁桥之情》 佴斌 摄

在打造蒙自文化标识中,“蒙自过桥米线”是重中之重。几百年来,“蒙自过桥米线”历经七代传承历程。它以选料考究、独特的制作工艺、独特的风味和独特的“玉带过桥式”吃法称奇,曾荣获“中华名小吃”而蜚声中外。自2016年来,蒙自市依托“过桥米线文化”,不断提炼总结,开展了以“活力蒙自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,以“六大文化节庆活动”为抓手,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。推出蒙自过桥米线祈福纳祥的特色吃法,整合优势资源,突出文化特色,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。2009年,蒙自市成功注册“蒙自过桥米线”地理商标,并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“过桥米线之乡”“中华特色美食名城”的称号。经过近10年的努力,2014年11月,“蒙自过桥米线”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
“百年过桥,终得一味,蒙自过桥米线既是一种美食,更是一份情怀和文化。”谈起蒙自过桥米线,蒙自市过桥米线协会会长刘雯琦侃侃道来。刘雯琦介绍,过桥米线要走得远、走得好,就必须要依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。要坚持把蒙自过桥米线做成一个文化品牌,通过举办过桥米线节,把蒙自过桥米线文化融入群众文化等方式,充分展示蒙自过桥米线的文化底蕴。

蒙自过桥米线小镇 佴斌 摄

蒙自过桥米线小镇剪影 张艳娥 摄

2015年7月开工建设的蒙自过桥米线小镇,投资4.7亿元,建筑总面积为145049平方米,集特色饮食和娱乐旅游为一体。但凡节假日,小镇游人如织,成为传扬过桥米线饮食文化之胜地。

历经百年时光,蒙自过桥米线不仅诠释着游子的浓酽乡愁,更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瑰丽结晶。

蒙自石榴公园 佴斌 摄

中国石榴之乡:榴色四溢诗化园林。蒙自与石榴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38年,使节张骞出使西域,石榴种被带回中原,再辗转播入蒙自这片沃土,至今石榴在蒙自已有700多年的种植史,栽种面积达13万亩。万亩石榴园的榴色绵延,从此对蒙自的发展格局和历史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,既成就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,也重塑了欣欣向荣的蒙自。蒙自被授予“中国石榴之乡”和“中国石榴城”等荣誉称号,并获得了“2021年第四届中国石榴博览会”举办权。石榴经过年复一年的春华秋实,渐渐与蒙自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融为一体。

蒙自石榴 佴斌 摄

“园子里的时光和所有物件,都承载着新安人的石榴情节,一锄一剪,房前屋后,这是新安所人生活的一部分,重要的部分!”这是土生土长的蒙自新安所人张小洁的石榴情结。从小在石榴园里长大的“石榴姑娘”,虽然经历了外出求学和回乡工作的人生经历,讲起石榴园,还是满满的深情:“石榴园中凉爽的土胚房、土灶台做出的可口饭菜,还有睁开眼就可以呼朋引伴的欢乐时光,真是让人无比怀念。”张小洁以此为题写下了文图并茂的美篇《石榴园里的花样童年》被蒙自人纷纷转发,阅读量达2.4万。榴色,这道别样的风景,成为了游子的乡愁,也成为了蒙自人美好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蒙自石榴公园诸子楼 佴斌 摄

蒙自围绕打造石榴文化标识大作文章,将13万亩连片的石榴园与城市融合发展,形成了全球独有的“果园在城中,城在果园中”独特景观,处处彰显“中国石榴之乡”和“中国石榴城”的独特魅力。除了将石榴元素融入到重要交通枢纽及城市建设中,还创作了众多与石榴密不可分的文艺作品。拍摄了高清视频《我家石榴九月熟》,创作了《石榴迎宾曲》等。截至目前,蒙自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石榴文化节。2016年,在万亩石榴园内,打造了占地约46亩的石榴公园,公园以诗化园林为设计理念,园中处处皆景,山水一体,鱼水共欢,楹联匾额更为其中文化盛景。园中楹联匾额邀请了近百位中国当代诗书界名家撰书,所邀名家皆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以上,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以上,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一等奖得主。可谓精英云集;园林内有题柱五十五联,题匾三十四纸。诗书辉映,珠联璧合。集楷书、行书、隶书、篆书于一园,可谓精品荟萃,创造了当代石榴文化公园之最。

蒙自南湖 佴斌 摄

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,使蒙自各族儿女高举文化之旗,精神信仰更坚定;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积淀,使各民族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”和谐共荣,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。

回望过去,历史的积累厚重辉煌;展望未来,时代的潮音铿锵跌宕。蒙自市始终高举文化自觉、文化自尊、文化自信的旗帜,引领蒙自各族儿女,深耕文化沃土,使“文化蒙自”这张名片熠熠生辉。

蒙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 张艳娥 陈波 邱娟

责任编辑 李青


热点排行

今日蒙自●微信公众号

魅力蒙自●新浪微博

今日蒙自●APP

返回顶部